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微信

微博

当前位置:主页>新闻中心>详细
创业并非走直线 大学生要学会“熬”

 

    “多做微创新,而不是一味追求体量庞大”

 

    在11月21日上午的“2018年20佳微创业项目路演”环节,投资人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这个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戴永坦言自己喜欢投“硬科技”项目。“一定要有技术门槛。”他解释说,科技创业有较高的壁垒,容易形成护城河。

 

    他曾经投资2015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金奖项目“八度阳光”,这是一个旨在研发高效率太阳能电池的项目。当谈到为什么选择投资这一项目时,戴永表示看好其研发的单晶硅电池板,团队对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时间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如今,“八度阳光”每年的太阳能电池产品销售额突破1亿元,团队获得4轮投资,上一轮融资估值超过1亿元。

 

    在路演的20佳项目中,既有紧跟前沿的科技类项目,也有教育、农业、环保等传统领域的项目。王胜江认为,项目最终能否成功取决于4点:能不能坚持,是否与时代相适应,服务于哪些群体,有没有形成商业模式。这些都是想要创业的大学生需要考虑的,“无论在哪个领域,大学生创业者应该秉持一种追求极致的态度,把产品或者品牌做到极致”。

 

    戴永非常看好今年大学生微创业行动中的一个关于智能电磁脉冲焊接的项目,在技术上打破了国外垄断,“实现了中国制造的一个突破。”该项目发起人是一名博士,还拥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和长江学者在内的专家顾问团队。

 

    戴永将这个项目视为把所学与市场需求结合、同时发挥高校优势的代表。他建议,大学生可以基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课题进行创业,这样可以提升项目技术含量,有利于快速形成技术壁垒。

 

    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副院长施永川注意到,今年的大学生微创业行动中就有很多依托高校专业和教授资源优势的创业项目,“这是比较可喜的一个现象。”他认为,当前应该更加提倡大学生基于他们的专业领域去创新,“如果大学生失去了专业,那和其他人群创业有什么区别?如果没有创新的元素,那和一些生存性的创业有什么区别?”

 

    施永川发现,现在全国各地虽然有很多园区和众创空间,但是好的创业项目比较少,很多项目存在雷同现象,大学生创业应该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施永川建议大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关注细分领域,多做微创新,做到学以致用,而不是一味追求体量上的庞大。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