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发改委网站1月19日发布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
从严管控非必要采集数据行为,依法依规打击黑市数据交易、大数据杀熟等数据滥用行为。严肃查处利用算法进行信息内容造假、传播负面有害信息和低俗劣质内容、流量劫持以及虚假注册账号等违法违规行为。
在2021年8月27国家网信办就《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公开征求意见,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根据《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应用程序提供者应当规范经营管理行为,不得通过虚假宣传、捆绑下载等行为,或者利用违法和不良信息诱导用户下载,不得通过机器或人工方式刷榜、刷量、控评,营造虚假流量。
据相关媒体报道显示,当前基于算法的个性化内容推送已占整个互联网信息内容分发的70%左右。算法推荐可以说已经成为各平台“基本操作”。市场分析指出,这些公司将包括滴滴、抖音、快手、今日头条、微博、知乎、美团、饿了么等等。
同时,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用户权益保护问题,《规定》明确了对于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用户权益保护要求。
一是算法知情权。
要求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并公示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等。
二是算法选择权。
要求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用户选择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相关服务。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选择或者删除用于算法推荐服务的针对其个人特征的用户标签的功能。
三是针对向未成年人、老年人、劳动者、消费者等主体提供服务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作出具体规范。
如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应当便利老年人安全使用算法推荐服务,应当建立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报酬构成及支付、工作时间、奖惩等相关算法,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
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薛军认为,除了法律规定明确外,可以建立某种社会化的评议机制,对平台运用算法产生的后果进行评价,要求平台基于公共价值予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