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只盯着名校毕业生的“钱景”,还要注意统计口径
就业“钱景”,从某种程度上再次印证了名校效应。从近期沪上各大高校发布的2018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来看,在沪上院校中,少数几所高校的毕业生十分“金贵”。比如:上海交通大学2018届本科毕业生薪资达到10358.5元,研究生薪资为11580元;同济大学2018届本硕博薪资分别是7463.7元、9415.19元、9911.79元;华东师大分别是7621元、9114元、11042元;上海财大分别为7674元、9028元、10812元。
相比之下,一些市属院校尤其是新升本科院校,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普遍在5000元左右。记者大致进行了一下统计,从公布的统计数据看,毕业生平均薪资最高和最低的高校,差距已经超过了5000元。
同样是工作经验为零的本科毕业生,初入职场,为何在薪资上已经呈现出这样的“剪刀差”?记者在采访中获悉,这实际上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统计口径上,学校之间做法不一。有的院校是直接按照学生和用人企业签订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即俗称的“四联单”的薪资来录入统计的,有的院校则根据毕业生就职企业半年或一年后转正的薪资来统计。两种不同的统计方法,得出的薪资数据,自然会有一定差异。
其次,“有的名牌高校,超过七成的本科毕业生都选择了继续深造,真正到用人市场上找工作的本科生,大概只占二三成,这类学校的毕业生薪资往往就比较高。”沪上一所高校就业办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部分名校本科毕业生薪资待遇抢眼,固然证明了高校的办学实力和口碑,但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他给绝大多数正在找工作的应届生的建议是:一定要立足实际,理性择业,千万不能好高骛远。